近日,成都市双流区河长制办公室联合区公园绿化服务中心、双流生态环境局、成都立格实验学校共同发起的“白河水生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实践活动”在凤翔湖畔顺利开展。该活动是“一河一校”典型做法的进一步创新突破和新抓手,以“政府统筹、专业支撑、课程融合”为核心理念,通过多方协作探索生态教育新模式,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落地生根,成为双流区河长制“一河一校”典型做法的有力抓手。
实践课堂:从认知到行动的生态启蒙
在生物多样性专家及教师的指导下,12名高中生系统掌握了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及鱼类的科学采样方法,并通过实地操作深入理解入侵物种对本地生态的威胁。
参与学生表示,采样过程既需精准操作,亦需克服心理挑战。“仪器使用需高度专注,淤泥采样考验耐心,团队配合更显关键。”一名学生感慨,活动不仅加深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知,更让部分同学萌发了投身生态科研或环保事业的志向。
教育者视角:探究式教学激发科学思维
成都立格实验学校生物教师阳媛媛指出,真实场景下的互动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当学生亲手记录浮游生物数据时,他们的探究热情远超传统课堂。”她强调,专家的现场指导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教师提供了跨学科教学的新思路。
小初高一体化生态项目组负责人李春燕回顾16年白河守护历程时表示:“生态教育需打破课堂边界,以实践激活知识生命力。”她呼吁建立更多生态实践基地,推动“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为教育改革注入生态育人内涵。
专家解读:科学理论赋能生态治理
生物多样性领域专家结合实践案例指出,水生生态系统是维系成都平原水源安全与物种多样性的关键。活动中,学生通过分析底栖动物(如摇蚊幼虫)群落结构,掌握了利用EPT昆虫占比评估水质的科学方法;通过对比黄颡鱼夜行习性与鲫鱼日间觅食规律,深化了对“生态位分化”原理的理解。专家进一步阐释“中度干扰假说”,强调适度生态修复(如柔性护岸)可增强生境多样性,而过度人工干预(如河道硬化)将导致生物链断裂。“此类实践不仅是知识传递,更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环境公民责任的种子。”
共建愿景:协同育人守护生态未来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双流区“一河一校”政校协同机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双流区河长制办公室表示,未来将联合更多学校推广此类实践课程,通过“政府搭台、专业赋能、课程创新”模式,推动生态教育从“认知普及”向“行动转化”迈进,为成都平原水生态保护培育青年力量。
白河“水清、岸绿、鱼跃、虾栖”的生态景观,已成为政校协同育人的鲜活范本。研究表明,每保护1公里自然河岸,可为逾200种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空间,同时为青少年构建人与自然共生的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