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泉州闹元宵

智珠在握 2024-02-28 8246人围观

昨日是元宵佳节,泉州大地洋溢在喜庆热闹的节日氛围之中。世遗泉州的万千百姓以及众多游客,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共迎新春美好生活。

昨日是元宵佳节,泉州大地洋溢在喜庆热闹的节日氛围之中。从古城西街到中央商务区,从沿海到山区,从社区到乡村,特色灯展让人仿佛梦回“光明之城”,民俗表演点燃新春气氛,特色美食极具烟火气息……世遗泉州的万千百姓以及众多游客,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共迎新春美好生活。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节是泉州一年中最热闹和最重要的民俗节日。昨晚,泉州市区各个花灯展区热闹非凡,人们携家带口,穿行在“光明之城”绚烂的夜色中,徜徉在五颜六色的灯海里。在各县(市、区),在乡间,极具特色的闹元宵活动热闹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城市。传承着悠久历史,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节日文化生活,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更为古城人民和四方宾朋献上一场具有泉州民俗文化特色的视觉盛宴,将新春佳节的氛围推向高潮。

“花灯太好看了”“太有创意了,花灯都很可爱”……昨日,在刺桐时代村举行的2024年“宋元泉州·龙翔刺桐”创意花灯展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游览观赏拍照。

走进展区,便置身于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中。龙盘于东西塔之上、开元寺飞天点亮圆月、土地公灯笼乐哈哈……参展的少儿花灯中,有生肖龙的元素,有闽南古厝、钟楼、面线糊等泉州元素,有宫灯、龙舟、京剧等传统元素,洋溢着浓浓宋元古风遗韵。“这些花灯很有创意,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天马行空。”观灯的市民、游客不时发出赞美声。

“这盏花灯挺有意义的,以彩球做龙身,龙身上有府文庙、天后宫、洛阳桥等景点,很好看。”在一盏名为“龙彩天下”的花灯前,游客郑女士正在与花灯合影。“妈妈,我要和钟楼一起拍照。”一名小男孩拉着妈妈来到一盏钟楼花灯前合影。“钟楼花灯很可爱,就是现实的钟楼版,做这些花灯的孩子们都很有创意。”市民詹女士说,她春节回老家过年了,刚回到市区就带着孩子出门看花灯,让孩子感受一下浓厚的节日氛围。“看到这么多花灯,孩子很兴奋。”现场能看到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赏,并不时在花灯前合影。

据介绍,创意花灯展的花灯来自鲤城区13所学校,331盏花灯集中亮相,将持续到3月5日。

世遗泉州闹元宵

今年的“米龟”规模创下历年之最,重达2.94万公斤,由泉澎两地制龟师傅用1万余袋“平安米”联手制作而成。“米龟”周边还环绕着由菠萝、香蕉、蒜苗等水果和蔬菜组合而成的“水果龙”。

由入口进入天后宫后,市民、游客们首先通过一道“平安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如意、风调雨顺。随后,伴随着广播的声音“摸龟头,起大楼;摸龟嘴,大富贵;摸龟身,大翻身;摸龟脚,吃不干;摸龟尾,吃到有头有尾”,根据顺时针的传统摸龟顺序和口诀,有序绕行龟身,触摸米龟的不同部位,共同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据有关记载,闽南地区的龟崇拜习俗由来已久,“乞龟”最早起源于泉州,寓意着一年的平安、幸福。18世纪从泉州传到澎湖后,在澎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逐渐成为澎湖乃至台湾最具特色的元宵民俗活动之一。2007年起,泉州天后宫与澎湖天后宫携手合制“大米龟”,为两岸民众祈福。

如今,“乞龟”成了泉澎两地携手举办的一项传统闹元宵活动,深受两地乡亲的认同和喜爱,成为两地民众情感联系的重要平台,充分展示了两地共有的民风民俗,再现泉台两地地缘、血缘、法缘、商缘、文缘“五缘”的密切关系。

你见过簪花的龙吗?鲤鱼化龙是什么场景?盘旋在东西塔上的龙是什么样子?当惠安女、闽南红砖厝和龙等各种元素融合在一起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昨晚,丰泽区元宵灯会光明城文武坊分会场,市民和游客们徜徉在“龙”的花灯世界里。

文武坊分会场布置了异彩纷呈的创意花灯300余盏,由丰泽区65所学校千余名中小学生、幼儿与花灯非遗传承人共同制作,这些花灯将沿街建筑装点得璀璨夺目。“这龙也爱美啊!”市民陈先生站在丰泽区第五中心小学选送的《簪花龙》作品下,拍了不少照片。这只青色的龙头顶簪花,随风摇曳的它在锦簇的花灯中,显得与众不同。当晚,许多家长带着学生来观赏自己学校、班级制作的花灯。“这是你们班老师和同学制作的花灯!”崇德实验小学家长郑女士带着儿子,在一盏簪花灯前招呼儿子拍照,“这边的花灯感觉和中山路的不一样,更加有童趣,老师、孩子的创意天马行空,令人赞叹!”

最吸睛的无疑是龙主题的花灯。龙腾四海、鲤跃龙门、粉龙出渊、祥龙盘旋东西塔、龙腾立新、鱼龙舞丰、龙翔万里、福龙飞舞、萌龙送福、快乐龙、春龙抬头、金龙戏珠、龙飞凤翔……在整个文武坊,大小角落里都藏着关于龙的花灯,丰富多彩的造型令人叹为观止。

泉州网2月25日讯 (融媒体记者庄鹏佳 通讯员庄晓芬)正月十五,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游板凳龙灯闹元宵民俗活动。

从高处远远望去,板凳龙灯犹如一条“火龙”在村庄古老石巷与乡村田野之中穿梭,场面蔚为壮观。游灯队伍所至之处,家家户户门口燃起火堆,烟花爆竹声震天响。队伍绕全村游走一遍,最后回到各村小组祖厝,进行“跳火堆”祈福。

记者观察到,板凳龙灯由13段组成,用长木条板作灯板,每块约5米长,板的两头各钻一个圆洞,作为灯板之间连接的接头。家家户户将花灯固定在木板上,根据每家每户男丁的数量,或8盏一排,或10盏一排。灯笼上写着各家的姓氏,里面可放蜡烛点火,每段均由同一姓氏的青壮年男性手持。

樟脚板凳龙灯有什么来历呢?相传,游板凳龙灯起源于元末明初,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元朝末期朝廷腐败,朱元璋带兵起义。元军下旨抓壮丁充军,樟脚村村民们团结一致,以火堆为烽火信号互相通知躲避元军抓捕。明朝建立后,为了庆祝战争结束,每家每户男丁将花灯绑在板凳上连在一起,极其壮观,犹如神龙游走。“灯”字通闽南语“丁”,因此游板凳灯也表达了村民们祈求来年添丁添财的美好愿望。而放烽火的火堆,也演变成了驱邪的“跳火堆”活动。

站点信息
  • 文章总数:3120
  • 页面总数:1
  • 分类总数:8
  • 标签总数:925
  • 评论总数:0
  • 浏览总数:38879332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