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琴带领学生们在“老支前”王克昌家里上了一堂特殊的“德育课”。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王丹青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在沂蒙山区一所只有98名学生的村小——岔河小学,有一个人为此感到振奋不已。她就是临沂市北城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张淑琴。
彼时,张淑琴从临沂市第一实验小学主动申请到刚建成的临沂第一实验小学分校岔河小学工作。面对位置偏、条件差、经费少的办学困境,张淑琴也曾有过困惑,但沂蒙精神成了指引她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而奋斗的支柱。2018年,张淑琴调任北城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时,岔河小学早已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家组的验收,在校学生人数5年内增长了近20倍。
正是有了这一次经历,张淑琴愈发感受到传承和发扬沂蒙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她的努力下,北城小学“红”起来了,“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红色传承人”的梦想照进现实。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张淑琴以《将沂蒙精神红色基因注入血脉代代相传》为题,向总书记汇报了临沂教育系统传承红色基因的做法。
张淑琴对当日的情景记忆犹新。“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围绕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北城小学和临沂各级学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让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在更多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回想自己10年前的选择,张淑琴感触良多。要知道,当时的张淑琴已凭借精湛的教学水平,承担了多个教育部、科技部和山东省基础教育重点实验课题研究,成为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名师。
一所陌生的乡村小学,为何对她充满了吸引力?“我到农村学校调研过,知道城乡教育存在的差距。我是党员,只要对学生好,对教育有帮助,就要冲在前面。”张淑琴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在岔河小学工作的5年里,张淑琴和同事们传承、发扬沂蒙精神,为学校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学校没有图书,老师们募捐来4000册;学校没有办公电话,张淑琴就将自己的手机号向家长和学生公开,24小时待机……
后来,即便调离了乡村小学,但这5年的经历让张淑琴在日后的工作中始终如一地关注乡村教育的发展。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2019年、2020年张淑琴分别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关于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等,坚持为乡村教育的均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红色教育的探索者
2018年,张淑琴调任临沂北城小学任党总支书记、校长。刚上任不久,张淑琴就带领33名师生代表来到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把红色课堂“搬”到了“老支前”王克昌的家中。她向王克昌老人转达了总书记的亲切问候,老人则为师生们讲述了村民们支援前线的动人故事。
“这场跨越年龄、地域的相聚让孩子们受益匪浅。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加深孩子们对革命历史和沂蒙精神的了解和认识,从小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回到学校后,张淑琴创新、加强红色教育的脚步愈加坚定。
依托临沂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张淑琴带领学校的老师们共同编写了20多门红色校本课程,开设了红色绘本、红色故事、航模等100多门特色课,开展了共产党员、少先队员沿着临沂市内八条红色游学路线“大手拉小手”一起传承红色基因活动,邀请沂蒙新红嫂朱呈镕、抗疫英雄段珊珊为师生们讲述新时代沂蒙故事。
让张淑琴感到惊喜的是,红色教育为孩子们带来的改变是如此迅速。“家长会上,家长反映孩子近期变得懂事了,开始主动替大人分担家务。”张淑琴告诉记者,“孩子回到家后会把看到、听到的红色故事讲给家长听,并且会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孩子还会询问家里有没有参加过革命战斗的亲属。”
不仅如此,在张淑琴的带领下,北城小学的孩子们还积极尝试,将书本上的沂蒙故事改成舞台剧,在生动的表演中深刻感悟沂蒙精神。“孩子们正式上台生动演绎时,台上台下的人眼眶都湿润了。”张淑琴说。
“对我来说,老师这两个字意义重大,不仅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而且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重任在肩,只有笃行不怠。”张淑琴的话掷地有声,“我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用好沂蒙精神教育读本,打造校内红色教育阵地,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红色种子’,增强青少年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