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7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杭州市余杭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杭州市余杭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杭州亚运会举办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全区上下把握机遇、顺时应变,聚焦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两场硬仗”,纵深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奋力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的头雁风采。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呈现“行稳势好、动能强劲、稳进提质”的特点,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实现全省第一;完成财政总收入801.57亿元、增长19.37%,总量保持全市第一;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6.68亿元、增长18.06%,总量重回全省第一;投资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回稳向好,为杭州“冲刺2万亿”作出了最大贡献。
1.一号工程提质增效。创新引擎动能强劲。连续3年被授予全省科技创新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之江实验室入选首批国家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良渚实验室打造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湖畔实验室顺利竣工,浙大超重力大科学装置成功结顶,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有序实施,省海洋科学院成功落户,浙江算力中心启动筹建,北航国际创新学院建成启用,未来科技城获批省级高新区。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4.55%,创历史新高(全省第三、2022年数据)。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7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734家,数量均列全省第一。发布“海创未来”人才工作品牌,余杭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精彩开园,新增选“两院”院士2名,引进、合作院士20名,新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23名、国家特支计划人才3名、省“鲲鹏行动”计划人才3名,人才总量超40万,人才工作持续领跑全省。数字经济再攀高峰。携手阿里“1+6+N”业务集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阿里全球总部顺利完工、菜鸟全球总部建成开园,55家阿里系的市外业务回归或新注册企业落户余杭。落地全省唯一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未来工厂推广应用中心。前三季度,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464.0亿元,增长12.3%,总量全省第一,全年有望实现全省第一。营商环境提档升级。出台“强信心、拼经济”36条等政策,兑现惠企资金114亿元。全市率先启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一中心一平台”,落地全国首个知识产权领域标准化试点项目,发行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ABS和ABN产品。新增市场主体6万家,总量达27.5万家,数量均列全市第一。新增上市企业5家、累计达34家,增量位列全市第一。地瓜经济固本强枝。落地国内首个全球跨境电商DTC品牌创新中心。签约重大项目326个、总投资超1860亿元,其中引进储能产业化等百亿项目2个、50亿元以上项目13个、10亿元以上项目63个,获评全省十佳招大引强区。
2.三次产业企稳向好。服务业顶梁压舱。前三季度,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61.10亿元,增长10.9%,增速全市第一,预计全年高于GDP增速。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0.8%,增速全市第一,预计全年增速全市前列。工业经济降幅收窄。预计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40.77亿元。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3个、省级未来工厂试点和工业领军企业11家。全覆盖编制31个工业区块有机更新方案,启动项目92个、1551亩,仓前高桥云港园区竣工启用,工业用地出让面积首超1000亩。农业生产增长平稳。前三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01亿元,增长3.6%,增速全市第三。获评全省乡村振兴考核优秀等次,首夺乡村振兴“神农鼎”铜鼎。完成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改1706亩、高标准农田新改建11207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17405亩,粮食生产十连增。
3.三大需求协调拉动。有效投资量质齐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增长7.6%,增幅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5.0%。26个省“千项万亿”工程实现100%开工,完成年度计划的136.4%。全年集中推进重点工程141个,总投资额超750亿元。消费市场潜力释放。1-11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0.13亿元,增长3.3%,实现网络零售额2202.82亿元;预计全年实现社零总额810亿元,网零总额2300亿元。获评全国首批县域商业“领跑县”。持续提振消费信心,发放4轮数字消费券、开展5轮购车补贴活动,撬动销售额超85亿元。举办商务部“双品网购节”全国启动仪式、世界直播电商大会等行业大会20场,联动全区综合体(商超)举办“数智消费IN余杭”系列新消费活动100余场。对外贸易加速回暖。1-11月实现货物进出口391.07亿元,增长12.0%,其中出口367.33亿元,增长12.3%,预计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400亿元以上,获评省数字贸易示范区。积极招引九号智能、雅迪、虬龙科技等区域贸易总部项目,全力推动企业组团出海参展,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实现“一带一路”区域货物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5%。开展“商务政策沙龙”“金商启航”等系列活动10场,服务企业超500家次。
4.文化文明大放异彩。首届“良渚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举办论坛,并致贺信。签署首个关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中外联合声明,网络总传播量超10亿次,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高规格召开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大会,发布首期“十大项目”和“文化+”产业政策20条。积极做好“径山茶宴”申遗后半篇文章,投用径山禅茶文化交流中心,径山茶全产业链产值逾50亿元,打响“天下禅茶出径山”品牌。中国国家话剧院数字剧场、浙江书法院成功落户,建成省市级乡村博物馆13家,获评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玉鸟集文创街区、跳头文艺集镇等成为文艺新地标,良渚数字文化社区入选全省唯一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新增规上文化企业33家,文化产业增加值蝉联全市第一,入选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
5.城乡品质持续改善。亚运保障高效有力。圆满完成亚运火种采集仪式保障工作,以完美的景观风貌确保全球直播精彩呈现。创新“属地+高校”联合办赛模式,构建扁平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圆满完成女子排球等项目70场比赛3块金牌的赛事服务保障任务。城市建设精彩蝶变。高标准开展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核心区城市设计,全面擘画2.5公里的世界级城市中轴线。国际体育中心、地铁10号线二期等开工建设,文一西路西延、良睦路二期等加快推进,运溪高架互通全线投用,杭州未来第一高楼群“金手指”等综合体拔地而起,城北万象城建成启用。获评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3个、未来社区14个,瓶窑镇获评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优秀单位。美丽余杭再添亮色,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年区控以上断面水质Ⅰ-Ⅲ类比例100%,环境空气优良率88.5%,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30.3μg/m3。新增省低(零)碳镇街和村社试点5个、省市绿色低碳工厂16家。获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先进集体,首夺五水共治“大禹鼎”银鼎,荣获省“无废城市”清源杯,入选省林业增汇试点县。
6.民生福祉厚实可感。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229元,增长5.1%;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63元,增长7.0%;城乡居民收入比1.59。预计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新增城镇就业3.62万人,建成全省首个线下灵活就业服务中心。社会治理成效显著,获全省唯一的“全国新时代政法楷模集体”“全国模范检察院”。动态清零国家、省、市信访积案314件,入选全国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实施“社会智治工程”,上线“余智护杭”基层智治综合应用,持续推进矛盾纠纷调处“136”工作体系,获评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区。开展隐患大排查大整治,闭环整治问题隐患34.8万处,全区安全生产事故数、亡人数实现“零”增长。公共服务普惠优享,实施“美好教育工程”,学校项目开工16个、建成26个,新增学位1.58万个,与杭州外国语学校、锦绣育才教育集团、理想教育研究院等开展合作办学。实施“舒心就医工程”,与浙大妇院、浙大儿院等开展合作办医,浙大一院总部二期项目开工建设。实施“交通畅达工程”,“四好农村路”提升改造63公里,新增优化公交线路20条。落实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用心用情办好省市区三级民生实事129项,超额完成88项。
二、2023年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情况
2023年,全区共安排区级政府投资项目272个,总投资1706.4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86.75亿元。1-12月,累计完成投资286.8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04%,其中续建项目完成226.57亿元,新建项目完成60.29亿元;已开工项目258个(含已完工80个),开工率为94.85%(见表1)。
表1:2023年区级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情况
(单位:个、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2023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政府投资项目推进情况总体较好,成功打赢了“经济翻身仗”,经济大区真正挑起了大梁。但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距人代会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分析原因,主要是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多重压力。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增长不均衡、大国博弈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宏观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从内部环境看,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从我区情况来看,主要指标基数冲高、工业经济短板明显、重大项目落地偏少、区县竞争压力不减,经济社会发展质效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全区上下必须保持清醒认识,直面问题、勇于挑战,进一步稳存量、拓增量、提质量、防风险,确保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再突破、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举措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大干之年。全区上下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八八战略”,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纵深推进省委三个“一号工程”、紧扣市委“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主线,稳增长提质效、打基础利长远、除风险保平安,加快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高质量发展,奋力扛起“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大区担当。
结合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我区实际,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计划安排主要坚持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全面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目标要求总体不低于省市水平,展现经济大区的定位和担当。二是充分考虑余杭实际。指标设置既要全力以赴、尽力而为,又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还要对标五年规划,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三是聚力打造标志成果。将“争先进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GDP、财政收入、服务业、数字经济等指标总量要稳居全省第一,确保“经济第一区”的地位更加巩固、优势更加彰显。
综合考虑,2024年全区人代会目标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
——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6%;
——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
——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55%以上;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增幅高于城镇;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万人;
——新增上市企业5家;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完成市下达任务。
(一)三次产业稳步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
主要考虑:2024年整体宏观环境将有所改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会变,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仍会继续实施,市场预期将有所提升。另外,GDP增速总体高于国家、省、市水平,展现出我区排头兵、领头雁的定位和担当,也是“经济大区勇挑大梁”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激励全区上下真抓实干、持续奋进、争创一流,确保2024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继续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以上的增速已超过我区历年发展平均水平,可保持农业发展稳定。规上工业增加值2023年持续承压,但考虑到2022年和2023年工业已连续两年负增长(基数较低),在2024年工业形势回升好转、制造业投资稳步增长、重点行业企业不利影响消退的情况下安排6%的增速,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为全区经济增长适当作出贡献。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7%,且多年来高度依赖信息软件业特别是阿里系企业运行情况的现状未曾改变。2023年阿里系的平稳增长带动了信息软件业实现两位数增幅,在高基数下2024年增长空间承压。另外,金融、房地产相对于2023年也将有一定程度回调,因此6%以上的目标增速符合我区实际。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深化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建设。持续打造创新发展主引擎、平台经济新高地、总部企业集聚区,推进科技服务提质增效,激发文旅服务新兴动能。强化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服务保障,做细做实楼宇(总部)经济,持续发挥特色小镇品牌效应。二是确保工业经济筑底回升。实施五大产业生态圈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推进高端软件、高端医疗器械“双区”创建,发力“双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深入实施“雄鹰行动”、“鲲鹏计划”、“双百”计划,充分发挥“独角兽”企业重要作用,加快集聚一批独角兽、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力争龙头企业突破“100+”。加强工业用地全流程管理,加快重点工业区块联片开发,推进工业用地有机更新1500亩,改扩建产业空间150万平方米,出让工业用地再超1000亩。三是推动农业优质高效发展。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纵深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全力创建国家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00亩,深化打造瓶窑果蔬、仁和渔业、径山茶3条全产业链。
(二)经济质效显著提升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新增上市企业5家。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加大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力度。推动中央和省市区政策一体贯通、协同发力,迭代升级黄金68条等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招引和服务保障的财政支持,形成契合余杭发展形势、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政策资金的精准度和绩效。做好政策延续和重点税源企业服务保障力度,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做大财政收入规模。加大政府投资和重点项目投入,持续做好优质项目储备。二是集聚招商引资新动能。强化项目招引“一盘棋”,坚持一把手招商、敲门招商、驻点招商联动发力,配优配强招商队伍,进一步提高项目招引效率。靶向招引世界500强、链主链核、行业领军等企业,全年招引重大产业项目200个以上,其中百亿项目1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三是加快重点行业稳步发展。加大建筑业扶持力度,针对性修订建筑业奖补政策,打好“评定分离”和“联合体投标”组合拳,提升本地企业市场参与度。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优化房企审批流程,加强房地产板块销售监测,合理安排新建商品房住宅网签。聚焦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凤凰行动”计划,重点挖掘上市资源,不断拓宽上市渠道,新增上市企业5家,动态管理300家上市培育(后备)企业库。
(三)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6%。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扩大有效投资强发力。重点围绕“千项万亿”工程、省市重点项目、集中推进项目等,深化清单式管理,围绕计划节点,加大跟踪监测力度,充分用足用好省市区三级协调调度机制,力促项目加快落地推进,尽早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紧密跟进省重大产业项目、申报专项债项目储备,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力量围绕项目转,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机制,力争今年土地出让金再破4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再破1000亿元。二是推进消费潜能再释放。用足用好省、市、区三级促消费政策,适时发放汽车购车补贴、数字消费券等,有力刺激消费增长。结合余杭年轻人多、建设青年友好型社会的现实需求,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丰富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商圈经济、体验经济等消费场景。紧盯阿里系龙头企业,实现业务回流,做好增量提升,确保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网络零售额继续领跑全市。三是拓宽“地瓜经济”新渠道。大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持企业参与进博会、广交会等重点展会拓市场、抢订单。促进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争创国家级数字贸易示范区。积极探索“数字+服务”新模式、培育跨境电商和数字服务贸易新业态,推动跨境品牌集聚,打造跨境服务中心。
(四)创新创业迸发活力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5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数字经济“二次攀峰”,聚焦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构建龙头和“链主”引领、腰部支撑、中小微融通发展的数字产业生态。全方位深化同阿里巴巴“1+6+N”业务板块战略合作,支持抖音、快手等腰部企业发展壮大,持续引进数字经济全球总部、研发总部、区域总部企业项目。超前布局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未来网络等前沿产业领域,勇当未来产业开路先锋。加快推进浙江算力中心建设,探索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块,着力构建算力、数据等新型要素资源安全稳定供给体系,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确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二是持续激发创新动能。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推动超重力大科学装置具备试运行条件,积极争取全市第三个乃至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大力引进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开放创新平台。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更大力度引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加快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深耕“海创未来”人才工作品牌内涵。三是全力优化创新生态。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重点,高水平打造线上“余省心”平台和线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革,打造余杭科技数字化场景标志成果。拓展创新空间,新增孵化空间170万平方米,创建市级以上孵化载体20个。优化调整“产业黄金68条”“人才黄金20条”等政策,办好未来数商大会、“TR35”等创新赛会,助力招引顶尖人才20名、领军人才200名、青年人才2000名,推动人才总量突破45万名。
(五)民生保障系统兜底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增幅高于城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万人。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持续聚焦共富先行。推进“扩中”“提低”行动,深化人才“双向双创”省级试点和“乡创共同体”等6个市级试点,打造共富工坊100个以上。规范运营强村公司,深化“1+5”山城协作、“5+5”联合体协作、农村职业经理人等特色机制,多元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和结对帮扶,携手谱写新时代“山海情”。二是优化完善公共服务。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打造省级现代化学校等示范标杆学校20所,新增省市级名优教师80人以上,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推进健康余杭建设,深化省市优质医疗资源与区属医院开展合作办医,加快浙大妇院余杭院区、区公共卫生中心、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建设。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推进“政府无欠款、企业无欠薪”工作。推进城市服务综合体、区老年活动中心和婴幼儿指导中心、区级养老院等项目建设,打造居家养老示范机构10个以上。三是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新高地的实践样本。推进全国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标准化试点创建,打造“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全力争创首批“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区”。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推动规上企业标准化创建全覆盖,实现安全生产事故数、亡人数“零”增长。推进区社会风险研控中心实体化运转,管控金融、房产、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风险,狠抓新业态衍生问题防治。落实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活动维稳安保,确保社会面平稳平静,冲刺全省“二星平安金鼎”。
(六)美丽余杭提质升级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完成市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强化生态环境示范引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保卫战,持续推进“两车”淘汰工作,空气优良率稳定在85%以上。有序实施碳达峰行动,打好迎峰度冬度夏攻坚战。全面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新增市级以上绿色低碳工厂10家。推进林业碳汇工作,创新试点碳汇交易,精准提升森林质量4000亩以上。加大光伏等清洁能源供给,全面落实能源保供稳价。二是拉开城市建设框架格局。实质性启动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建设,开工杭州音乐厅、区大剧院、区文化馆等重大项目,推进国际体育中心、市民公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朱庙、金星等城市核心区块“联片开发”,启动33.3万平方米先导区块更新建设。加速高铁西站综合体、文一西路西延二期、康良快速路等项目建设,保障地铁5号线西延、10号线二三期、12号线一期等项目实施。攻坚城市顽疾,拆除违建40万平方米,提升无障碍点位600个,实现渣土年消纳能力1600万吨以上,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100%,确保进场处置垃圾量“零”增长。三是拓宽文旅融合发展空间。高水平办好第二届“良渚论坛”,逐步形成“经贸论坛有博鳌、文化论坛看良渚”的国际共识。全力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加快实施良渚文化国际交流中心、良渚港综合保护等首期“十大项目”,全面打响“五千年中国看良渚”品牌。促进文创产业发展,新增规上文化企业25家,实现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长6.5%以上。深入推进省区“文共体”建设,深度挖掘文旅融合新爆款,举办文旅促消费、专场推介会等活动,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亿元以上,打造全国文旅融合样板区。
四、2024年政府投资项目安排计划
(一)2024年区级政府投资项目安排计划
遵循“保续建、保重点、保民生、保急需、补短板”的基本原则,对标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要求,充分考虑“项目、土地、资金、征迁”四要素保障情况,坚持量入为出、适度超前、统筹兼顾、民生优先,2024年拟安排区级(含平台)政府投资项目共251个,总投资1498.7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7.67亿元(见表2)。其中:
1.新建项目。共61个,总投资197.0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5.53亿元。依据《杭州市余杭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监督办法》,拟列入区人大常委会监督的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共24个,总投资173.0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25亿元。其中3亿元以上需区人大常委会票决项目(不含安置房)15个,总投资117.5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8亿元。
2.续建项目。共190个,总投资1301.7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2.14亿元。
表2:2024年区级政府投资项目拟安排情况汇总表
(单位:个、亿元)
另有镇、街道政府投资项目179个,总投资190.7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8.8亿元。其中新建项目51个,总投资16.8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39亿元;续建项目128个,总投资173.9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0.41亿元。
(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紧紧围绕高品质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总体目标,切实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推动城市中轴线范围项目和公共文体设施建设落地,为我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支撑。一是优化项目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项目前期谋划和计划管理工作机制,优化重大项目事前绩效评估,统筹资源要素保障,提升项目决策科学合理性;二是强化项目协调推进。充分发挥专班优势,整合资源力量、落实清单管理,用好“两级专班三级协调”机制,通过动态监测、月度晾晒、季度比拼、年度评比等,提升项目推进实效;三是深化项目前期储备。紧密衔接各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完善储备项目滚动接续机制,靠前谋划资源要素保障方案,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和撬动作用。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代表、委员,我们将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持续聚焦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团结奋进、勇毅前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加快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高质量发展,奋力扛起“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大区担当!
附表:余杭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及2024年计划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