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巨大的“灯山”,是宋时的鳌山灯棚。“西湖送花娘”陈喜悦耗时近一个月,在西溪湿地重现了古文、古画中的鳌山灯棚。
“鳌山灯”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又称“灯山”“彩山”,其具体形制是在竹、木搭建起的高大灯棚骨架上缚扎彩色丝绸、悬挂千百盏花灯,并绘制各种神仙图像,堆叠成形似“巨鳌戴山”的高大灯棚。
“两个多月前就有了初步的想法。”陈喜悦介绍,为了能更好地展现南宋时期“灯市”的繁华景象和氛围,她还找到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年轻朋友,合作完成了设计图。
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她们要不断地查阅《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闸口盘车图》《清明上河图》等史料、古画,从中寻找可用的元素,“遇到拿不准的地方,我们还去请教了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老师”。
鳌山灯棚的顶部,是宋代典型的“十字歇山顶”结构,源于“仙山奇境”的建筑;十二生肖造型装饰则参考了经典宋画中的造型,它们或“斗茶”或“奏乐”或“泼墨挥毫”或“肩挑万物”,生动可爱。
为了能够在制作上尽可能接近和还原鳌山灯棚,陈喜悦专门找到手工艺人,用竹子做成龙灯骨架,贴布或糊上油纸,做成了一条长龙灯。
“我们在西溪湿地熬了一周的大夜。”陈喜悦介绍,这座鳌山灯棚80%是手工制作而成的。
“农历新春将至,鳌山灯棚正是古人在新春佳节寄托美好祝愿的‘灯山’。希望这件作品能让更多人了解到传统灯彩的魅力。”
趁着寒假的空闲,陈喜悦的父亲也从江苏老家来到了杭州,这是他第二次来到喜悦的工作现场。
身为一名美术老师,陈父对颜料、画笔再熟悉不过,但平时极少接触手工制作,这次却在现场帮喜悦手工制作道具。
“没想到她是这么认真这么辛苦地在做这些。也没想到,一群年轻人能做出这么精美、热闹的场景。”提起喜悦,陈父的语气里都是心疼。不过,他也非常庆幸喜悦遵从内心选择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并按照自己热爱的方向走了下去。
“喜悦生在一个很好的时代,在杭州这座包容的城市中滋养自己的爱好,在这里落地生根,她是非常幸运的。”
阿玺制作汉服回赠聋哑女孩、白川身穿汉服走上国外的大街……近年来,浙江有越来越多像陈喜悦一样的95后、00后投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创作,把自己的爱好发展成了事业。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