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丨5毛钱辣条,从山坳走向世界

智珠在握 2023-12-22 17368人围观

潮新闻讯 撕开包装,麻辣的气息便沁入鼻腔、勾人食欲……如果童年有味道,80、90人的记忆中,5毛钱一包的辣条榜上有名。

这款曾经“妈见打”的零食,如今正在上演逆袭。不久前,尼尔森发布《2023辣条行业研究报告》,中国人一年内吃掉了11万吨辣条。一时间,网友纷纷打趣:“万吨项目有我一份。”而且辣条还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韩国社交媒体上,许多人在YouTube和TikTok上分享吃辣条的视频。

辣条火了,但很多人不知辣条的发源地。它是距离湖南长沙东北100余公里外的山坳县城——平江。目前全国辣条年产值达600多亿,平江占了三分之一。若加上平江人走出去创立的企业,全国九成辣条企业都是平江籍。

辣条靠什么成为“国民零食”,还撬动百亿市场?寒冷的冬日,记者踏上这片热辣的土地寻找答案。

意外天灾,诞生美味

“平江人管辣条叫麻辣,行业称面筋。”刚踏入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伍市镇工业园,空气里就弥漫着辣油和香辛料味道。“麻辣王子”品牌创始人张玉东带记者来到企业自建的辣条博物馆,这里“装”着辣条的前世今生。

“我的老家,就在平江县三市镇,发明辣条的三位师傅邱平江、李猛能、钟庆元就来自那里,他们现在是企业的技术顾问。”张玉东说,那是辣条最初的起点。

走进博物馆,仿佛走进了辣条宇宙的中心。发明人最初制作辣条的机器、辣条制作的原材料以及发展历史都在馆内一一呈现。

辣条博物馆。记者 吴丽燕 摄

影像资料里,循环播放着三位创始人的发明故事:辣条的前身,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平江酱干。1998年,长江流域百年罕见的洪水,导致酱干的原料大豆减产,不少酱干作坊,都消失在了那个夏天。困境之下,三人改用供应充足的面粉代替豆粉,改进生产工艺,加入辣椒、孜然等香辛料,又吸收四川花椒的麻味,自此辣条“横空出世”。

站在博物馆内,当记者回头再看,或许辣条的出现带着几分偶然性。但似乎,又有其历史、地理、人文环境的合理性。平江气候潮湿,辣是当地人饮食的主要风味,而平江饮食传统历来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辣条这道地道“地道美食”出现的背后,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反映。

张玉东进入辣条行业是在2002年。彼时,辣条已在湖南休闲食品集散中心长沙高桥批发市场变得一货难求。辣条行业也进入野蛮生长期,“很多都是家庭作坊,但市场依旧供不应求,经常能看到四五辆全国各地的货车等待拿货,”张玉东回忆。

“辣条产业发展起来,平江资源禀赋并无优势。”平江县休闲食品产业联合会秘书长童湘平坦率地讲,平江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形、气候都不宜小麦生产,仅从原材料来说,就供应不足。

童湘平津津乐道地和记者分享着往事:有平江人开始走出湖南,把辣条的手艺带到全国各地。河南是很多人的首选地,那里生产小麦面粉,有成本优势。“卫龙”创始人刘卫平就踏上河南漯河,并结合北方人口味,创新做出了甜辣版辣条。

时至今日,辣条被年轻人追捧,走红网络,辣条企业家们的目光不仅在国内,更在于广阔的国际市场。卫龙提出要“让世界人人爱上中国味”,平江人黎卫国则走出国门,将商业地图布局在东南亚,先后在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等国孵化了六个食品生产基地。

三位辣条发明人,或许也未曾想到,有一天,辣条能卖到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了“外国年轻人必须体验的中国小吃”。

撕掉标签,迎来新生

开车行驶在平江县城,记者随处可见“辣条之乡”的广告语。“但以前我们遮遮掩掩地称之为‘面筋之乡’。”当地人都说,辣条在全国掀起销售奇迹的那会,平江人对它讳莫如深。

这背后,是很多人刻板印象中,辣条一直贴有“低端、不卫生、不健康”的负面标签。

“我们都不敢说自己做辣条,儿女在学校也不说,觉得做辣条不光彩。”面对这些痛点,张玉东心里五味杂陈,“那些年,钱赚到了,但腰杆却难挺直,没有尊严。”

以张玉东为代表的平江企业家们,开始主动求变。他建起辣条行业内首个制药级GMP洁净车间,并投资3000万元成立辣条行业首家健康辣条研发中心,不断取消各类添加剂,以凸显健康,试图重新定位辣条。

记者站在“辣条王子”GMP生产车间前,也首次看到辣条的制作过程,其生产已经进入全自动时代。从和面、挤压熟化、调味拌料、再到装包检测,每个车间干净明亮,井然有序。在挤压熟化工序8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10多条生产线齐开,但人工只有3人。“这工艺也叫非油炸工艺,就像家里用高压锅煮饭一样,很健康。”张玉东特别强调。

而工人们,都统一穿着白色工作服,戴着工作帽,脚踏鞋套,经过两次除尘,才能进入辣条生产车间。这里,每天还会迎来各地的参观者。

想来,撕掉标签的路上,也有不惧怕围观生产车间的底气。

去年年底,“辣条一哥”卫龙登陆资本市场。

小小辣条上市,一度让“辣条之乡”为之振奋。和记者聊起这事时,平江的辣条企业,言语间有鼓舞和骄傲,也有信心与憧憬。

但兴奋之余,412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也有隐约的不安和焦虑。

可以说,辣条诞生的这些年,产业发展一路跌宕起伏:野蛮生长、被曝光、监管问责……但似乎每经历一次危机,就看到一次转型升级的契机。

行业最新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发生在2019年。

当时,央视3.15晚会曝光了2家辣条企业生产条件脏乱差。政府和行业协会及时出手,监管风暴与行业洗牌随之而来。即便是多年后,镜头中的乱象已消失,“每每提起这事,总会心有余悸。”从业者们都提到了一个明显道理:一个企业犯的错,往往需要整个行业来承担。

就在那年12月,辣条国家标准出台,将整个行业进行规范,明确表明:统一按照“调味面制品”来界定辣条,且不得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倡导辣条减盐减油减糖。

“‘国标’出台,也是为辣条‘转正’了。”在童湘平看来,统一辣条生产标准,既解决了标准不同所导致的纷争,又能促使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改良产品配方,也会提高行业参与者的进入壁垒。

事实上,为辣条“正名”的路上,平江人有着抱团发展的默契。平江县检验检测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余双炳,也深有感触。“现在,每家企业对产品生产更加严格,平江辣条行业进入行业自律、自我管理、有序发展的新阶段。”就在不久前,他和同事就多次上门,为一家企业检测原材料,寻找问题源头。

大家,都在珍惜这一份来之不易的“尊严”。

不仅要好吃,更要好玩

从“80后”到“00”后,拥有强大的国民基础,辣条未来的想象空间还有多大?这是圈内行业人普遍关心的话题?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年辣条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显示,辣条市场2016至2021年年复合增长率为8.9%,2026年辣条市场规模有望接近千亿。

在童湘平看来,辣条早已是平江的代表符号,做好辣条品牌,也是讲好平江故事。“平江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

12月15日,19岁的平江小伙张祺,与其他47位辣条工作者一起,拿到了湖南省人社厅颁发的“辣条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记者在现场注意,首批持证者,各个年龄段都有,其中有10位“00”后。后继者众,兴旺绵延。

张祺是辣条专业科班出身,3年前,他进入“麻辣王子”与平江职业技术学校共建的首届辣条专业班学习,从挤压熟化机理到食品质量与安全,市场营销等,课程涉及辣条从生产到上市销售的各个环节。“我从小爱吃辣条,没想到还能吃上自己做的。”手握“辣条制作”和“辣条胚料生产”两本从业“资格证”,张祺笑得特别开心。

目前,平江全县有辣条从业者超10万人。平江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黄波表示,辣条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出现,会让辣条从业者们有归属感,也会推动辣条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同时为整个行业发展留下更多专业型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认为,未来休闲食品发展的趋势主要在于风味、健康和生产现代化、市场国际化,他希望平江也朝着这些方向进一步努力。

“这也意味着,辣条行业需要更多懂技术的年轻人。”黄波透露,校企合作的辣条班是一个突破口。今年7月,辣条专业班迎来首届毕业生,张祺等15位同学选择留下就业,不仅月入6000元,更被企业作为储备骨干培养。

但这些还不够,生产端有突破了,品牌销售端的发力也显得尤为重要。

眼下,平江不少年轻“辣二代”因为看好这个产业,开始回家接手。“再得食品”的“辣二代”周风顺去年毕业后就进入公司,从原材料把控开始学习,他的办公室内,放着刚从各地采购来的辣椒、孜然等物料。作为“00”后,他表示未来也将在品牌推广上做创新,与年轻用户实现互动。“辣条已不再单纯只是休闲零食,更是社交硬通货。不仅好吃,还得好玩。”周风顺说。

在这点上,已有不少平江辣条企业在尝试,如“飞旺”推出现拌辣条,将DIY、健康、营养与体验融入了辣条产品,更好地满足年轻人一代的审美与味觉需求;比如“麻辣王子”将辣条摆上喜宴,还推出了5.2米的辣条,并将其作为“接亲闹伴郎”的道具,在婚庆消费场景上寻求突破……

一次美味的偶遇,历经25年的起起伏伏,在一代代平江人的接力守护下,平江辣条,或将走向更远的远方。

站点信息
  • 文章总数:3637
  • 页面总数:1
  • 分类总数:8
  • 标签总数:925
  • 评论总数:0
  • 浏览总数:96356786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