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守护候鸟迁飞路

智珠在握 2023-12-11 9339人围观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每年进入秋冬季节,数以百万计的候鸟就开始了它们漫长而壮观的迁徙之旅。鸟儿们成群结队,飞越森林、河流和海洋,飞向越冬地。在迁徙的过程中,候鸟们不仅要经历恶劣天气的考验,面临食物短缺、捕食者威胁等各种生存挑战,还会受到不断扩张的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候鸟迁徙国之一,各地都在结合实际情况,多措并举,为候鸟迁徙保驾护航。

每当绚丽的秋色褪去,北国的严寒让候鸟的生存变得艰难。这些小精灵们便会乘着寒冷的北风一路向南。这些鸟儿有的会跳舞,有的还会唱歌,有的忙着谈恋爱,有的还会按摩。会游泳潜水的白骨顶鸡,会滑步漂移的红嘴鸥。山东黄河三角洲的丹顶鹤夫妇正忙着把刚找到的小鱼喂给自己的孩子;青海嘉塘草原的黑颈鹤群混进了一只灰鹤,可没过多久,它头部的灰色羽带还是出卖了它。

11月之后,我国的大江南北,四处都有这样的奇观。研究表明,全球数百亿只候鸟探索出九大国际迁徙路线,其中有四条过境中国。很多候鸟比如雁鸭类,会在中国越冬,也有很多候鸟会在中国停歇以后,继续向南迁徙到东南亚和大洋洲等地。中国的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还是部分水鸟的繁殖地。中国候鸟迁徙地保护状况,决定了整个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的成败。

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鸟类学分会主任委员张正旺:“候鸟迁徙,大部分春天从南向北,秋天从北到南。每年在特定的时间里边开始迁徙,最稳定的信号是光照长度,温度也驱动着它迁徙。环境的变化、栖息地的变化,还有人为活动等,都可能会对整个迁徙行为产生影响。”

这些自然界的小精灵们,在迁徙的途中会不会遭遇困难?是否会受伤害?在越冬栖息地是否有足够的食物供应?这些微小的生命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前不久,丹顶鹤“壮壮”在经过一年多的康复和野外适应训练后,在河北秦皇岛放飞。去年3月,丹顶鹤“壮壮”在迁徙途中因生病体力不支,在河北秦皇岛掉落海中,生命垂危,幸运的是,它被及时救起。

河北秦皇岛市鸟类收容救助站兽医王威:“来的时候体况特别差,属于失温状态,丹顶鹤正常体温在40度左右,它到37度以下了,对鸟儿来说非常危险,失温太久会造成脑供血不足,脏器灌注不足,会有生命危险。”

经过一系列检查,王威发现这只丹顶鹤患有比较严重的寄生虫病,这是它体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再加上长途迁徙,食物补给不足,最终导致它跌落海面。因为它身体太弱,王威就给它起名叫“壮壮”,希望它能强壮起来。

王威:“咱们湿地边上捞的小鱼,每天饲喂,逐渐适应了环境,体质体况慢慢恢复了。”

随着保护意识的提高,这些年,很多白鹤、东方白鹳、黑颈鹤等珍稀鸟类救助的故事不断被报道出来。

近几年,我国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快划定鸟类迁徙通道范围,强化野外保护和栖息环境维护。在全国层面上,我国还成立了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认定58处国家重要湿地,建设220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众多湿地保护小区,几乎含盖了所有候鸟迁飞通道的关键点位。

中国林科院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副主任江红星:“有效提升了自然湿地、自然栖息地或者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质量,有效控制了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特别是野生鸟类的干扰或者破坏影响,候鸟整个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鄱阳湖地处三条候鸟迁徙路线的交汇处,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广阔的湿地生态为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是亚洲最大越冬候鸟栖息地,今年进入冬季以来,陆续迎来了70多万只候鸟前来越冬,湖光山水间,鹤鸣九皋,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百鹤齐翔的壮观景象。

白鹤是鄱阳湖湿地越冬候鸟中的旗舰物种,属于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把白鹤列入了极度濒危物种,前些年对外公布全球的白鹤种群数量仅有3500至4000只。

我国去年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白鹤种群数量已经增长至5600多只,与此同时,白枕鹤、东方白鹳等很多珍稀鸟类种群数量也明显增多。

湿地保护得好不好,生态环境是否有改善,我国候鸟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便是最佳佐证。在鄱阳湖,每年都有七八十万只候鸟在此栖息过冬,而随着候鸟种群的壮大,食物够不够吃就成了新的挑战。

江西省林业局湿地和草地管理处处长俞长好:“面临的问题是在种群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原有栖息地是否足以支撑得了这么庞大的种群觅食。分布的种群,有吃鱼虾的肉食型,有吃草的素食型,还有吃地下根茎的。我们在鄱阳湖区有必要调整策略对栖息地进行有效的必要的干预。”

近年来,受极端天气的影响,鄱阳湖乃至全国湿地的水文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湖泊湿地的沉水植被和洲滩植被的生长规律也影响很大。

俞长好:“比如枯水期提前来临的问题,近些年持续发生。过去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洲滩上的提前显露,植被提前生长。草提前两个月长出来,鸟来的时候已经枯黄,草长得基本一个小孩那么高,大人都没过膝盖,牛都吃不动,更何况迁徙几千公里、飞过来时体能虚弱的候鸟。”

为了保障以植物嫩叶、根茎和种子为食的雁、鸭、天鹅等越冬候鸟飞抵鄱阳湖后,有适时的食物资源,从今年的九月下旬开始,湖区就开始陆续对老化的苔草进行刈割。

刺苦草原本是鄱阳湖的优势物种,它的冬芽是白鹤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水文节律的变化对它的影响巨大。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遇到天然食物供给不足的年份,很多候鸟便会由湖区湿地转向周边农田觅食。

这几年,为了预留部分农作物作为越冬候鸟食源补充地,当地还通过对稻田、藕塘等实行生态补偿的方式,围绕鄱阳湖分散式营建了不少“候鸟食堂”。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徐志文:“近几年,总体来讲,政府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我们建了很多人工实验地,以应对极端气候变化,像我们周边的田园鹤谷、藕田等,我们采取一些措施,当然这只是过渡性的措施。从长远来讲,我们现在也在想办法破解湖区植物退化的问题。”

为了给白鹤等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这几年,当地还在尝试做刺苦草的种源培育工作。历经三年的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刺苦草野外培育工作首次实现了重要突破。

“候鸟食堂”、种质资源培育都只是辅助手段,水才是湿地灵魂。在鄱阳湖的枯水季,高低不平的湖底形成了一个一个浅碟状的碟形湖,要做好候鸟越冬栖息地保护,最根本的还是保证碟形湖的水文节律。

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综合科负责人万松贤:“近几年,在高温、干旱、少雨情况下,通过咨询一些科研院所和专家,给我们制定了科学的水位管控方案,我们跟当地政府共同管理碟形湖的水位。通过水位调控,这两年在碟形湖里面,我们发现苦草等沉水植物,还有莲藕、茭白,这些鹤类和小天鹅的食源植物,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恢复。”

高速发展的城市,为途经的候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为了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候鸟迁徙的影响,人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会考虑鸟类的栖息需求,设置合适的鸟巢和喂食站。而电力系统则利用生态光束来避免鸟类靠近电塔,免受伤害。

近些年,候鸟停歇地和迁飞通道得到有效保护,生态质量明显改善,我国鸟类种群数量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环境好,食物充足,有些候鸟甚至不再迁徙,变成了留鸟。

在黄河山西平陆段,当地林业保护部门进一步完善跟踪监护机制,确保3000多只大天鹅能够安全越冬。在新疆巴州,当地针对鸟类活动区域加强巡护,开展收容、救助活动。近年来,胡杨林的野生鸟类越来越多,往年不常见的黑鹳、东方白鹳、白鹭等野生鸟类随处可见。

候鸟迁徙是大自然中一道壮美的画卷,每到这个季节,各种各样的观鸟活动也陆续开启。12月10日上午,第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活动,将在九江市永修县吴城候鸟小镇启幕。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爱鸟、护鸟,为候鸟顺利、安全迁徙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加强救助、增加食物资源、保护环境、减少人类影响等。同时更多的宣传教育也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候鸟的保护意识。大家齐参与,共努力,护佑着一季季候鸟飞过天空,为我们的世界带来更多的色彩和灵动。

站点信息
  • 文章总数:3594
  • 页面总数:1
  • 分类总数:8
  • 标签总数:925
  • 评论总数:0
  • 浏览总数:88495894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