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易经易学”文续二

智珠在握 2023-08-29 7364人围观 文化形而上
再插一句,对“形而上”理解的理学解释,上面是涉及最基础的,需要对孟子“思则得之”的意思相关的“形而上”蛛丝马迹信息,理解能力要强一些,至少要反应比较敏感才是。如果对上述解释已经有点感觉,那么直接联系学校的教育过程,再具体总结“知识”要一个个、稍抽象点要一年年、再抽象点要小学、中学、大学的不断学习,到“学成”毕业,十多年努力才能达到合格的大学毕业水平,经有所觉悟到从“小、中、大学”文化水平(高低上下)优劣(分别与结论)意思中获得经验,就应该理解成功“形而上”的道理了。
“形而上”的意思用“形而上则优”解释,我想就不会发生误解错解问题了;或者说一般水平的人们“还有可能误解”,然而对专家、学者而言,再理解错了还有面子?
易理的“形而上”道理弄明白了,那么“形而上学”的道理就稍为更好理解、更好懂了一些。其实还是很难很难的,难度我现在用“二重天地”比喻,就是我们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然后想生活在“天(堂)”里,大家想想难不难?
但最难我们也要进步、发展,也要争取突破成功、马上进入。为此我们必须先解决“形而上学”基础理解的理性定义问题。下面就围绕这个如何精准的理性定义成功,作些必须的理论基础准备。相关理解的系统解释过程和内容即:
其一是上品的意思,指“任何智慧学问,内容的知识系统都属形的、或者是抽象的”。
我们现在理当知道,智慧是一个人“心之官(所有功能和成果)集成、都能夠容纳”的“太极信息场”理念,经过“命名”办法处理、所形成抽象智慧的、感性(现在尚不是理性的、理论)的知识。
现在我们知道概念和理念的着别了吗?哲学对“智慧”只是感性(知识)或理性认识,但不是真正的理性知识,与理论知识更是差得太多了,有类似“二个台阶”二个层次质变差距。每一个差距文字上很难感受“难度”,而事实上都是一个(里程碑式)抽象意义的重大突破。
例如,上古时代是(以神话故事传说)口口相传的智慧文明语言文化阶段,到质变成文字文化的智慧文明阶段,古人类用了多少时间、是多少人多少代集体智慧的艰苦努力,才得质的突(破)变成功?
而所有哲学界,自哲学思维的模模糊糊“意识到”开始,到形成初始知识、集成学问到迄今二个大类严重的矛盾对立存在,虽然现在“学问”貌似庞大无比挺吓人的;然而所有哲学家对什么智慧成果是“知识”的基本问题,都不能理解周全,你说每一次质变成功难还是不难?
自人类具有哲学思维的思想意识开始,已经可以定义“理性认识”就已经有意识形成、实在了;但理性认识的水平不断进步与发展,数千年历史的全人类智慧集体努力到现在结果,竟连有多少哲学论著、多少哲学家的智慧成果,所集成的理性认识系统为基础,还是无法概括抽象成功对“知识”的理性知识。其中认识和知识的差别就类似“二重天地”,请问一旦质的突变成功,是不是具有里程碑式“分水岭”的历史性重大记念意义?
我在易文化体系的理学场合,有应用科学范畴十分简单、实用的辩证鉴别法则。即感性和理性知识在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阴阳和合,精准结论大概相差一个水平等级。例如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正好(等级差)拉平,故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大约持平。
这就是说,无论我们知识系统怎样发展(到科学结论)到现在,仍然处于直觉文化的感性知识阶段,任何智慧学问怎样“光鲜亮丽地”发展,结果对“智慧、知识”的理性定义问题还理解不了,无法处理成功;哲学自我意识“理性认识”的定义,实际反应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最多(最高)也就这样了。因为与“边缘科学”的知识和理解相比较,哲学实在是落后许多而不是一点点。
人们只要“有心、用心”思考,则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不是一点点,而是许多、大量的。例如,除哲学之处的任何学问,始终在逐渐、稳步、系统、顺畅的进步发展,很少有理解方面的问题出现,争论现象有但极少、却时日不长即矛盾统一,问题完全面解成功。
然而哲学就像“搅塘乌x鱼”,不仅内部争论不休矛盾重重,而且拓展到所有学问中,搅得大家都糊里糊涂了。原来几乎风平浪静,现在风大浪滚,节外生枝多出许多疑问之后,结果反而使所有专家学者觉得莫名其妙,至今还不知所以然。
请问,现在有人可以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知识”的三个基本问题,能夠心中有数而给我说“这是(理解三个问题)知识”么?
人类若对自己智慧的文化成果,实际已经有科学结论的一个知识系统地道实在,知道是抽象用“知识”命名(即取“名”到定义阴阳和合)的有意识存在,已经能夠说得清所以然道理,大家就会直觉到“这已经不是感性知识、也不是理性认识,而是理性知识”了。
虽然我在前面分析过,感性知识(包括理性认识)与理性知识的质量关系是一个水平等级的差异,差距用“天差地别”或二重天(地)表示,但因为有数千年历程的进步与发展,现在差距並不如此巨大、惊人,实际与“天”差距“近在咫尺”,好比隔了一层“窗户纸”。只要理论内行点专家一指点,即得“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简单事情,仅差一点觉悟而已。像二进制原理的“故事”,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捅“窗户纸”?看来很容易,实在很难,难似登天;但反过来说难也不难,不就是捅(破天)的这一层“窗户纸”而已。这不是废话吗?是吗?!
想想数学家与易文化信息、二进制原理觉悟之间的“天机”吧,若人类整个理论界,有一个人才可“堪比”那个数学家,就可得道修成(仙?)“一指轻点捅天成功”丰功伟业了。
数学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是硬实力;丰富的数学科学“学习、应用”的长期经历积累、经验水平极高,导之与数学相关信息的敏感度等等集成的觉悟、悟性是软实力;机缘巧合而遭遇易文化体系正经的专业信息,能触发数学家灵感是动因;承正经“易学数字化易变”信息的点拨(易经八卦也是一种智慧特殊形式的教授模式)却是一种上乘知识和理解的根据……如此所有与智慧、文化有关的大系统因素综合性集成,然后才因此轻松捅破“数学界二进制原理”从未知创新、拓展成功已知的这一层天,难与不难各人自己去想。
反正,《易经》问世成千上万年,泱泱大国的我们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才;我把道理摆在桌子上让大家看、让众人知、让专家学者勤思苦想,有缘者得道成精(或谓仙、佛、圣),就我认为夠格入得易教之门,登堂入室成为“太极真人”。若有,我把机缘放在这里,有“成人之美”的意思,征一个同道好友共同进退;若没有,只能勉为其难当仁不让了。
智慧是个抽象太极理念(理解、关联与极限)的信息场,场所内容就是科学意识和结论的一个知识系统。这样○模式直观“场”的圆圈、“场合内容”是“圆”圈定的一片空白。然后○模式贴上“智慧”的文字标签,“内容”圆圈内“空白”处也用“知识系统”表明;理解方面须知道“皮、毛”之间相辅相成的道理。
现在对“智慧和知识”的相互关系比喻,就好比智慧是“皮”、知识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反之“毛之没有、皮存何用”?
此点请勿理解偏差以免节外生枝。思辩上述道理(怎样得出)准确的结论,是必须有前提条件极限的,否则要末错解误解要末无解。前提是假定毛有用,如貂皮,我们去买貂皮大衣。因此我们重视智慧,实际上与内容的知识有无,是休戚相关的道理一样。没有知识,光有智慧何用?
道理的最基础、简单证据,是人的后代“自初生就有本质决定的智慧实在”,智慧是什么自己去想,我不再多说。
现在要说的道理是,没有旁人(除婴儿之外双亲及社会因素的人们)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点滴教育,智慧有用吗?智慧是形是阳、知识是阴是实,此谓易文化体系太极之道、其中最重要的阴阳和合之道。
阴阳之道既有定数又有变数,非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能真正觉悟的上乘道理。以后还须根据韩非子的“白马非马”和老子的“道是道非道”论合而为一,用“形是形(实是实)、形非实(实非形)、故形终是形(非实)和实终是实(非形)”这一类可被平常人认为莫名其妙的文字游戏,但专家们却会奉为正经至宝的上乘理学教授,方可悟得的“形而上学”太极道理。
(作者注:似乎又说多了。一是垃圾要清除,二是正经要讲清道明还得往上乘引领,难度系数不是一般般大。无奈,随无缘之人厌弃唾骂吧;我只度有缘之人。本文未完还是待续。)
来自安卓APP客户端
站点信息
  • 文章总数:3120
  • 页面总数:1
  • 分类总数:8
  • 标签总数:925
  • 评论总数:0
  • 浏览总数:38879332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